边关年味
贵兵文苑2025年第3期(总第231期)
边关年味
文/姚启超
在26年的军旅生涯中,我有10年是在云南边关度过的。春节的脚步一天天临近,那些年在边关过年的往事,又一次涌上我的心头。
1977年初,在阿佤山深处,我迎来参军后的第一个春节。我们连驻扎的地方四面环山,环境比较艰苦,夜里经常能听到野兽嚎叫的声音。眼看春节将至,想起家乡热闹红火的过年情景,想到自己这是第一次在外过年,我不禁陷入对亲人的思念之中。
日子到了年根底下,营区内挂起大红的灯笼,连队黑板报上出现硕大的、勾着彩色花边的“欢度春节”字样,宿舍门口贴上手写的春联……连队里一天比一天浓郁的年味,让我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士倍感温暖。
转眼到了除夕。这一天,除了每个班派一名战士帮厨外,大家该训练的训练,该值班的值班,该站岗的站岗。我到炊事班帮厨时,发现司务长和炊事班的战友们,根据全连来自全国各地新兵的不同口味,精心烹制各色菜肴。司务长说,希望我们这些新兵能从晚上的会餐中,或多或少品尝到家乡菜的味道。
那晚的会餐其乐融融。吃完饭,大家来到连队俱乐部组织春节联欢活动。联欢活动的节目都是大家自己准备的,有相声、小品,有独唱、合唱,还有口技表演、山东快书、二人转、豫剧清唱。指导员担任报幕员,战友们踊跃上台表演,掌声、欢呼声此起彼伏。
现在想起来,明明当时的相声、小品没有那么搞笑,连队干部和老兵们还是带头仰着脖子,你笑我笑他也笑。虽说稍带一些夸张,但他们心照不宣:新兵第一年在部队过年,气氛得烘托得热闹点,免得大家想家。
那年除夕夜,除值班的战友外,其他人没等新年的钟声敲响,早早进入梦乡。谁也没想到,叫醒我们的不是黎明的爆竹声,而是急促的紧急集合哨。大家迅速从床上“弹”了起来,穿衣服、打背包,一气呵成。很快,我们整齐列队,站在连长面前。
“刚刚接到上级通报,有一股‘敌人’正向我们袭来……”连长下达前出阻击的命令后,我们在大年初一的夜色中,开始了长距离奔袭。
黎明时分,圆满完成训练任务的我们,带着疲倦返回营区。讲评时,连长给了大家一个口头嘉奖:“不错!今天大家的表现,既是给全国人民的新年礼物,也是给自己最好的新年礼物!”他掷地有声地说着这些话时,远处传来喜庆的爆竹声。
时间来到1984年除夕,当兵第7年的我,已走上连队指导员岗位。那天晚上,我和一排王排长到哨位检查执勤情况。在距离连队俱乐部不远的一个哨位上,一名老兵和一名新兵荷枪而立。见我们前来,老兵立即立正向我报告;指导员同志,一排一班战士李昆带领新战士王小龙正在哨位执勤,请指示。“稍息”我指示。
“想家吗?”我问他们。“不想!”老兵笑了起来,“军人站岗执勤是我们的责任,这叫‘一家不圆万家圆’。”新兵则有些腼腆地告诉我们,那天夜哨本来没轮到他,是他自己主动争取了这个“老兵待遇”。在他看来,除夕夜哨别有意义。
那天晚上,迎着凛冽的寒风,我和一排王排长陪他们站了许久。听着俱乐部里传出的欢声笑语,我感到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特殊的年味。
这种年味,愈品愈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