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部队杀猪
贵兵文苑2025年第22期(总第250期)
在部队杀猪
文/曾军
二十多年前,部队公费学驾驶的名额非常有限,当时在我们中队每批只有一个名额,僧多粥少,挤破了头,因为中队的经费不允许。为了想战士之所想,中队领导集体研究决定,扩大养猪规模,在猪身上做文章,收益全部投入战士学驾驶。七八个月下来,猪膘肥体壮,猪市却在走下坡路,愁煞了主抓中队后勤工作的指导员。五十头生猪成了烫手山芋,亟待出售,否则竹篮打水,为战士创收学费的美好初衷眼看就要落空。
指导员到市场一番调查,如果生猪一次性卖给屠宰场,半年的饲养等于白花力气赚了个吆喝,如果自己杀猪自己卖,五十头猪还可以净赚五千多元。五千多元至少可以解决好几名战士学驾驶技术的学费,指导员的脸马上由阴转晴。
可是谁来杀猪,谁又去卖肉呢?
中队司务长经常在龚师傅的摊位上买肉,他把中队的愁事向龚师傅倒了苦水。龚师傅闻听叹息声,自告奋勇地找到指导员说,战争年代老百姓送子当兵送郎参军,自发成立担架队送粮队,咱老百姓与部队同呼吸共命运,现在的和平来之不易,有一个为部队服务的机会,我一个杀猪的难得光荣一回。
龚师傅人缘好,杀猪的技术活也好,别的杀猪人只能称为杀猪师傅,而他应当被称作为“杀猪匠”。此“匠”虽然与“大国工匠”不能同日而语,但终归还是业内高级别的“匠”人。他决定每天卖两头猪肉,一个摊位忙自己的生意,养家糊口肯定是不能放弃的,另外一个摊位忙中队的活,属于义务帮忙。
天蒙蒙亮,龚师傅就来到中队,组织中队预先安排的一个班的战士干起了屠宰活路。你烧水,我赶猪,你扯猪尾巴,他揪猪耳朵……一伙人忙得热火朝天,中队每天的早晨就像过年般热闹非凡。
几天后,龚师傅不用来杀猪了,他教会了一个徒弟。中队的小罗入伍前跟着老父亲学过屠宰,入伍后荒废了本领,没想到经过龚师傅的口传身授,立即可以主刀,独挑重担了。龚师傅传授的经验之谈总结起来“准确定位,力度适中”八个字。“准确定位”,就是找准猪的喉咙和锁骨之间的区域下刀。“力度适中”,就是下刀时的力度要拿捏得当,既要保证一刀捅断主要血管,又要避免力度过大损伤肉质。力度适中才能确保杀猪过程顺利,同时也能保证肉质的鲜美。
小罗得到真传,又勤学肯干,顺利地接手了龚师傅的技术活,同志们都戏谑他摊上了为中队立功的好事。
一个带一个,一个传一个。杀猪这事,还真练胆,谁都想来主刀,谁都想来甩开膀子大干一场,谁都想来表现劳动的积极性。不失时机,指导员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“劳动光荣”主题讨论会。战士们争先恐后踊跃发言,有人说,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;有人说,劳动者最美,自食其力者光荣;有人说,我在中队养猪终于可以抬起头了;有人说,我在中队学会了杀猪,以后回家我就干这行……
谁来杀猪的问题轻而易举地解决了。谁去卖肉呢?指导员说,有几名同志学会了杀猪,以后回家可以作为生存的看家本领。他又说,学会杀猪还得学会卖肉,从几个杀猪的积极分子开始,大家轮流来,体验体验市场上生意人的艰辛。
十多天后,营部教导员到了我们中队,他首先表扬指导员为士兵利益着想的做法很好,批评指导员办事欠考虑,不该让战士到市场上去卖肉。
指导员双手一摊,苦着脸说:“战士是着便装去的,再不卖的话一把好肉真要砸在手头,我也是没有办法。”
教导员嘴角上扬,说:“多动动脑筋,卖猪肉非要到市场上去吗?我们有几家共建学校、共建企业,把放心肉卖给他们的食堂不好吗?”
指导员恍然大悟,当即拍打自己的脑门,继而向教导员竖起了大拇指。
后来,中队杀猪送肉持续了一段时间。战士小罗,一天天地哼着小调,“猪啊,羊啊,送到哪里去,送给驻地亲人们呀。”五十头生猪就这样顺利地卖出去了,6名战友兴高采烈地去学习驾驶技术。
小罗退役后继续向龚师傅拜师学艺,后来投资办了一家养猪场,招聘了几名退役军人一起干,形成了一个养殖、屠宰、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,把放心肉送进千家万户,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“老板”,还被当地评为“最美退役军人”,这些都得益于他在部队杀猪卖肉的历练,成为我们战友间口口相传的佳话。